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,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,被誉为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。它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,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
节气由来已久,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,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(又称日长至、长至、夏至),日影最短为日短至(又称短至、冬至),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,便定为春分和秋分。
- 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
- 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
- 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
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提到阴阳、四时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节气的概念。
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为24段,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每转15度定为一个节气。因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并不均匀,再加上受闰年制度、公历农历转换、岁差等因素影响以及复杂的计算,所以各节气的时间长度也不尽相等。以“立春”为例,它的日期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变化。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,一一相间。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,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,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,中气在21日,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,中气在23日,二者前后不差1~2日。
二十四节气的构成
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、气侯现象、气侯变化三种。
- 反应季节的: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又称八位
- 反应气侯现象的:惊蛰、清明、小满、芒种
- 反应气侯变化的:雨水、谷雨、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、小寒、大寒
二十四节气详解
二十四节气七言诗
地球绕着太阳转,绕完一圈是一年。 一年分成十二月,二十四节紧相连。 按照公历来推算,每月两气不改变。 上半年是六甘一,下半年逢八甘三。 这些就是交节日,有差不过一两天。 二十四节有先后,下列口诀记心间: 一月小寒接大寒,二月立春雨水连; 惊蛰春分在三月,清明谷雨四月天; 五月立夏和小满,六月芒种夏至连; 七月大暑和小暑,立秋处暑八月间; 九月白露接秋分,寒露霜降十月全; 立冬小雪十一月,大雪冬至迎新年。 抓紧季节忙生产,种收及时保丰年。
二十四节气并戏文名
清末咸丰同治年间,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戏剧名结合,编了一首弹词《二十四节气并戏文名》
西园梅放立春先,云镇霄光雨水连。(西园记、霄光剑;立春、雨水)
惊蛰初交河跃鲤,春分蝴蝶梦花间。(跃鲤记、蝴蝶梦;惊蛰、春分)
清明时放风筝好,谷雨西厢宜养蚕。(风筝误、西厢记;清明、谷雨)
牡丹立夏花零落,玉簪小满布庭前。(牡丹亭、玉簪记;立夏、小满)
隔溪芒种渔家乐,农田耕耘夏至间。(渔家乐、义侠记;芒种、夏至)
小暑白罗衫着体,望河大暑对风眠。(白罗衫、望湖亭;小暑、大暑)
立秋向日葵花放,处暑西楼听晚蝉。(葵花记、西楼记;立秋、处暑)
翡翠园中沾白露,秋分折桂月华天。(翡翠园、折桂记;白露、秋分)
枯山寒露惊鸿雁,霜降芦花红蓼滩。(烂柯山、芦花记;寒露、霜降)
立冬畅饮麒麟阁,绣襦小雪咏诗篇。(麒麟阁、绣襦记;立冬、小雪)
幽阖大雪红炉暖,冬至琵琶懒去弹。(幽闺记、琵琶记;大雪、冬至)
小寒高卧邯郸梦,捧雪飘空交大寒。(邯郸梦、一捧雪;小寒、大寒)
附:闰月的来历
农历中的闰月也和节气有关。
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,从冬至开始,等间隔地依次相同安排各个中气和节气。这种方法叫做平气。由于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,按太阳黄经每移行15°的节气是非等间距的,此法称为定气。定气使用于历法计算中。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长于一个朔望月(见月)的时间,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。从西汉的《太初历》起,规定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。这种置闰原则沿用至今。